动网先锋论坛灵海驰波理论型修者专区(纪平、宣远、壶子、妙化、晨曦)纪平专栏(宇宙本体论、风韵人本与慧美工程、银河梦幻、人类的自我调整与超越宗教)风韵人本与慧美工程 → 第一讲 情感动力学:第二节 情愫情怀


  共有53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第一讲 情感动力学:第二节 情愫情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第一讲 情感动力学:第二节 情愫情怀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21 8:06:2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情愫情怀

一、基本认证
    人的情愫是情的本原或素元;人的情怀是情的蕴含状态;人的情操是情的行为准则,由此构成的情感动力机制,表达归于人文学范畴讲述,大家容易理解。涉及物理学等学科的认证,只需求大家意会而不必深究。总而言之,知道情德、情愫、情怀、情操是相关相应的,情性、情缘、情商等,有科学解释就行。
    文明的内涵和外延,都由人文体现,从人文主义发展起来的解放学说,就是解放人类,解放全人类后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但不首先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是空话,解放的人体取向就是解放情,再由情释放理。
情愫质品不高,蕴含量低,情感必然少。换句话说对应效应差,有不少人情字常挂于口,他人又总感受不到,关键是释放不出理。
    理近似能量,狭义质能式认证的热核聚变反应,仅能释放氢原子的1‰能量,是因为原子核是冻结了的,质能是禁闭了的。因此印证处于心性封闭的人,情的感应力必然有限。
    狭义相对论建立在质能不可逆上,对人本而言,心性封闭,心动力同样不能逆动,心境拓展不了,内涵的情就少。所谓逆反心理是对正向的质疑、否定和超越。在人本负位相上,结合的意识能量,近似想入非非所得,道学的意象反射概括了这一人本机理。
    逆反心理可以随机摄取情愫,拓展情怀。人本情愫依存自然给定,潜存在大脑中,占人体质量的99.96%。与基态氢丰度一样,无论人有怎样的生理状况也仅仅显现了极少的能量。
    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双向机制,是绝对的内存在机制。人生下来后,随着成长,功能逐渐消失。支持生命的东西多由外部补充,维持简单的动物状况。心无机心,行尸走肉而已,并非贬低人。
可见人是多么需要认识本体。情愫自恋虽与生俱来,却未成其每个人都达得到的应用。道佛两学因此悲天悯人,用《大悲咒》、《接应咒》、《往生咒》等,点化世人修持或超度自己。
    热爱自己,才能超度他人直到普度众生,与解放自己到解放全人类同理,这个理在创世期就定下来。演绎的各种“经文”、“思想”,都保留了基本道理。
    但人在生活中常常被左右,而远离和失却这种使命使然。情操贬值,行为低下,带有普遍性。因此,社会层面上的情性表达有限,情缘、情德难以自控,而情商都不太高。
    拿中国说话说就是背离天意,所谓凭天意尽人意只是说说而已,大多数说的人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
人本情感境界空乏,在于不能掌握自己的情感动力和心理动力。从个体到群体体现的文明,距理想社会的大义、大情、大理、大法还遥之又遥。所幸的是改革开放的国情中,党和国家在积极地引导实践。大家可以结合一系列的政治主张来思考文明进程的方方面面,把自己的情感意识摆进去,体会求真务实的高定位意义。
    道德动力的本质是情感动力。道的意思就是动力学机制,德的意思则是情的效应。人本情感动力的外化延伸体现某种认同的情感原则,就成其社会道德。随着人本情感提升,认同观念和说词也必然要变。
现代社会,道德的可变性与各种游戏规则确认,愈来愈艺术化和人性化。浓郁的情感色采更能体现人文主义的运作和人本解放的价值。
    情感动力机制,是促进道德升华的原驱力和持续力。与道德动力成正比。
    良心是情感动力的发轫处,对人本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社会良心是个体良心的总和。社会被圈死在旧道德效应中,良心必然因破坏而转换成对立面。由良性转为恶性循环,可以参照热力学第二定律。
    因此,道德动力和良心,都要以人本来持续完美完善。所以“超我”,只能产生于人的高级生物层面,而不在社会层面。把人的生物层面等同动物层面,是科学认证局限所致。
    哲学研究很早就涉入这个范畴,只是翻不过坎。
    《普通心理学》把情感认定为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检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这无疑是偏废了人对情的创作主体作用。没有主体的创作,客体的情如何认定?需要又以什么作检验标准?
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对主体与客体始终处在层次缠绕中表达人的纷繁情绪,但其头绪仍归主体把握而不由客体决定,客体的影响也不能完全左右主体。主体需要是第一位,无论什么情绪,都起于主体终于主体。
    哲学认识中的悖论,在主客体间只能用描述的描述来解决。情感和情绪的相反相成,因此也只能归于人本存在有一个内在体系,这个体系可类比“反世界”之说。已经在自然化人中赋权给定并作为人的主体存在。人永远不会把自己也看成客观世界却具有使主客体同一的描述能力,即自我认识,自我证明,它是绝对主体意识行为,客观世界只是参照系。
    事实上外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人认证出来的,这种主从关系一直被经验哲学误会,当然也是人自己的误会。
情感动力也在误会中。
    人是万物之灵大家认同,但却把认知主导权完全交给外部世界,灵性实质性体现处在被动和从动中,较动物的属性就高不了多少,情感也近似条件反射和趋同性。原型世界意象反射的本机振荡几率不大,情感社会化复制,使情感在普遍层面上不能升华。
    情感的亲和力因此变小,亲情无亏,爱心至上的内在机制,也处于中断。善行把握,公平公正和真美互动难以持续。亲情不完全归属伦理学,社会化广义亲情,是伦理关系的延伸,从古到今,结构了不少非血缘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发轫于情体现于义。
    利好关系作为共同人生信仰,在某种价值观上可超越血缘关系。
    情感升华与情绪变化是同步的,两者都是感觉和体会,理性化逻辑的解释很难达其意。
作用情感和情绪的心理动力,主调节功能在人体内,外部仅提供调节参数参量。这些参数参量与本体形成的质能动四维空间,时间作为一维,在这里类同魂的作用,人本释放的能量,通过心理——生理连锁效应,促使生理性变化。
    情中不释放理,情是感应不到的,更说不上理解。因为理解的重要参量即是某种能量,泛指意识和信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式,普适人体L生物场,也可以看成情理式,人本心理动力相关内容下一讲讲述。
情愫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属于生物高级层面的本质。情愫具有的物质性应是高品生物磁,可定义为原生情。尽管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但它具体存在在人体中,是毋庸怀疑的,而派生出的情性、情德、情操等的具体和实在的表达,大家都能观察和体验到,就像观察和体验某种物品的内在质地一样,可以做出衡量;不一样的是情性、情德、情操连锁在动力学效应上,其质量和能量可变性较大。
    物理学的四维空间,由质量、能量、动量与时间结合而成,人亦同样有这种时空效应,人的生理系统构建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直接的物理意义不能认证,但动力学效应是可以类比的。依据人体L—光学生物场理论,在光速下E=mc2仍成立。式中E代表辐射能,m代表质量,c代表运动速度。系统释放的能量与它的质量只减少E/c2相当,换句话说,质量消耗不大,而获得的能量却很大。把能量作为理性,这种由本体情愫所释放的理性,就是情感,完全能被人感受的本原之情即原生情。
    依据量子论黑体辐射公式E=hv,式中h代表时间导数即普朗克常数,v代表频率,该式与狭义质能式等价。把人体潜能看成“黑体”恰好说明人需要超越经典认证,迄今黑体辐射式与狭义质能式还苦恼着物理学研究。前沿物理学将普朗克常数引伸了3个数量级来支持反演,实验仅获得10±2GeV能级共振峰值,而人本拥有的负能可达10—6GeV数量级,它由天体给定的。无疑,人本还受着某种禁制,前沿物理学对质量和能量的禁闭已束手无策,只能对天感叹,人却具有解禁的能耐,并以此拯救物理学。
    宗教典籍却按人本最大极限可能作出过启示。美拉尼西亚文化,把“曼纳”(Mana)看成是禁忌和对禁忌的诅咒,由二重观念发展的后世宗教,把禁异作为神圣与诅咒,拉丁语的SaceT,希腊语的aycos,都包含既有神圣的意思,又有诅咒禁异的意思。
    时至今日更是诅咒神圣禁异的时候了,否则人永远被禁闭着,禁闭就是禁异,儒学的“怪力乱神”是典型的禁异宣扬。中央电视台针对孩子做了个“异想天开”栏目,其实天心本身就是开放系统,而人心并不很开放,要天开何不先做心开的导向,把开心降为低级趣味,已有媚俗之嫌。当然,对普遍人不必苛求什么,情感动力学是针对“超我”的人。孩子的心原本处在开放中,成长过程逐步被人为封闭起来。
    这种非遗传或生理缺陷形成的自闭,一部份人并不在乎,也不看重潜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得过且过。没得过而成为弱势个体,给社会共有情感带来的负担愈来愈重,这就需要一部份人自觉地开拓自己,担负起情感义务。只有多一些具有情感动力的个体,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其实,潜能释放过程,亦是情愫随机过程,人的情愫与一般有形物质是两回事,相当于生物磁磁化效应,质能相互转换产生的亲和力支持情性、情德和情缘超常。弱势个体未能占有本质、本质力量,即使环境和条件能提供生存机遇,活得也窝囊,鲁迅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很典型。
    缺失本质力量的人,情品低、理性差,体现的是麻木、迟钝、肤浅、猥琐、无赖等病态心理。与有没有文化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历史上目不识丁的有情有义而又懂得自尊、自重和自爱的人,起义和革命队伍中彼彼皆是。起义和革命追求的就是社会共有情感,当然参与者自己就要具有情感和投放情感。
    当代社会,人的综合素质中,情感素质仍是弱项,现实生活中不乏例子,在泛情和无情的群体中,有不少是有文化的。情感动力不足,道德动力亦不是,而离却情感的道德,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道德。社会共有情感是个体情感的总和;社会公有道德亦是个体情德总和。
    情由心生,德由性定,都应参照本体效应,情的效应由本体亲和力支持;德的效应由情感动力支配;社会规范则由内存的应力支撑。体现的自爱和互爱,是不可替代的质品使然。
    大家可以理解宋词所云“情为何物”了,情的实质就是磁化作用,作用人本意识行为方方面面,多纳入文学描述;就物理意义来说,由于属于负磁效应,同性异性都能相吸引而成为广义情爱。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是一般物理性低磁品现象。不适合用于对人本磁化的解释,换句话说,人体磁具有极高的位相,与之共轭的其他物理量纲亦极高。
    在天体到处弥漫和凝聚着这种磁体,凝聚中心就形成引力。中国道学指的“太素”,希腊哲学指的“以太”,都是经典物理学认证不了的。人体的磁素凝聚在大脑中,密度极高,所以占人体质量的99.96%,主体就是脑的灰质。
    把人脑比拟为磁场,还在于它储存着全部自然信息,按数字程序编码,解码程度体现智慧程度。这个功能由复盖灰质体的皮层完成,当然其作用已超过生理学认证。有人说大脑皮层皱折多少决定人的思维能力,指的就是由皱折结构的网络层次。显然,人脑的网络亦有高级与低级的差别,由低级系统产生外识功能,存在决定意识或条件反射,由这个系统完成,它不在真正的智慧范畴。
    在人文意义上,亲情无亏、爱心至上、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公平公正,真美互动等高端意识行为,必然依持于智慧和相应的悲悯情怀。
    情中释放理,理又支持情,就是情理合和,法自自然的体现。事实上,狭义质能式并不能释放工作物质蕴含的多少能量,由该公式支持的热核聚变,仅仅释放了氢元素的1‰能量。质量能量禁闭已成了物理学家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社会家也意识到人本也处在“禁闭”中。
    解放人就成了人类社会的重要命题。时至今日,物理学家都清楚质能不能可逆转换,一切努力都不能打开氢核的冻结状态;而社会学家们还不敢面对人本具有的可逆转性,解放只能是社会形式下的政治表达。
本讲义就针对人本解放立论。解放所涉及的心理动力,留待下一讲讲述。回到对情的认证,讲讲情性、情德、情操、情缘。人的情性绝对属于生物层面,动物没有心理逆动机制,但也有情感,只是没有人那么丰富。人拥有的高级模式,就是逆动,以此实现质能可逆转换或情理相互增值,使情性更加显达,马克思用物质带着全身心诗意般理性光辉给情性作了最好定义。
    情性也是绝对自然化产物,互动同样倾向自然而然。占有情性就占有了本质,本质力量。尽管传统文化起着扼制人本的作用,但仍有人不同程度占有了它。这些人都触动了人本自然机制,这个机制就是情感动力,它连锁着心理动力。有逆反心理的人,情感较平常人丰富些。情感直觉也强些,这都发轫于情性使然。
情德是情性的效应,属于内心世界道德自我审美,与传统道德说教是两回事。社会道德教条多缺乏情的支持,这里指的是本体情性。人接受道德观念,靠的就是情性效应,对道德的印证和自觉融洽。人世间不乏未自我融洽的夸夸其谈的道德标榜,其自觉性的约束力很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1 8:14:30编辑过]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21 8:06:57 [只看该作者]

 因此,道德是情感动力的体现,失却情的德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情操就是恪守情德和运用情德的表达,无论操守与操作,都发乎于情,而且有自足的理由。在倡导个体情操时,必然落点于情德。
    儒学礼教,把情性、情德的操守,作为对女人强制要求,成其贞洁(德)和贞操观。原因就是女人自身的情性、情德较男人丰富些,换句话说内在情感动力强劲些。
    礼教在很大程度扼制了人本内在情感动力,也扭曲了道德动力,它是男权制社会兴起后的文化体制。中国起于周文王,他把自然主义的风、雅、颂纳入礼制,完善了对人奴化纲常(之前的夏商的礼制主要是用于祭祀天地),后来由孔子作了发挥,把“克已复礼”作为金科玉律。从此,中华民族的群体情感动力逐渐消解,所保留的情仅限定于纲常伦理,一切真实于世界的浓郁情感被锁定,国人也就顺应了这种心性封闭中的伦理道德观,从个体到群体亦陷入泛情观,所谓泛情观就是用复制的情支配生活。
    情缘指情感互动的机遇。佛云:“众生合和,因缘而生”,广结善缘,就成了佛门的要旨。现代社会情缘的几率增大,做到亲情无亏,爱心至上,对个体而言,就得拥有内在情怀。
    情怀是情的蕴含状态,与情境同义,心性封闭谈不上心境,即便有点也很狭小,能导出的情感仅仅是对伦理亲情的顺应。顺应不等同包容,当代社会倡导和谐包容,首先要解决人的情怀不大问题,问题所在就是自身蕴含的情有多少和耗散后的补偿。大家可以参照《热力学》、《耗散结构论》来理解人本或然补偿的机理,参照《协同学》、《突变论》理解情的自组织、自发生和内共生。
    这种作用通过意象反射实现,意象反射是潜意识的模糊过程,但已具有内存的某种倾向,所谓默契就是从不确定的信息到确定的无言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基于默契和认同,反射主体的情感大于理念(外部理念)。
就人本而言,原生情恰恰就产生在负面效应,看来,国人的科学观念的确还停留在上百年前。
    当然,这些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开放系统中的。在物理世界,针对热力学范畴的不可逆转过程的“等几假定”,是无法解释运动反演的,几率对此的描述相当于零。因此,系统注定要“热寂”即正熵无限增加;针对量子力学范畴的电子反射时,爱因斯坦曾说:“我决不愿意被迫放弃严格的因果性,面对它不进行比我迄今所有已进行过的更强有力的保卫,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想法;即认为电子受到辐射的照射,不仅它的跳跃时刻,而且它的方向都由它的自由意志去选择。在那种情况下,我宁愿做一个补鞋匠,或者甚至做一个赌场里的雇员,而不愿做一个物理学家。”
    量子力学没有找到严格因果律,以统计描述确立了测不准与互补两个方程,对反演作了权宜解。爱因斯坦针对此又提出EPR悖论,意思是自然世界没有描述完备,即还未能找到它的因果关系。
    本讲义针对人体科学范畴认证的严格因果律,情也在其中。简单说,它的自组织行为和自发生机制依持于心理逆动。在内共生原理上,情感动力与道德动力成正比,但相对人本内在,却是从相反相成中实现反正相成的。
    当代冒出的“负面效应”,依据传统正负观念,把负面当成亏损,是许多人不懂得科学认证早已突破了正负对称,而且负反馈并不是亏而是盈,这个盈,指的是心理负熵对人本的补充作用。
    熵是一种能量状态的统计描述。负熵(焓)不仅适用于化学、生物化学,也适于人体学的高级生物层面。焓增熵减是自然意识对心理平衡作用的或然补偿,这是迄今未能弄明白的文化的科学观问题。
    传统文化总体上缺乏科学理论支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是不能用传统文化来表达和深化的。所以,只有依据人本的物理属性,这三方面才能真正实践。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学和人文学某种概念复制的游戏,说来说去都进不了本质。
    人通过自恋情愫能感觉的本质,终会由人自己得到证明。事实上,进入本质研究,现有的科学实验,正艰难地逐步地针对心脑机制进行探索,为本讲义提供了相当的依据。有关人的心境具有正反切四维空间的描述,留待后面讲解。这个正反切四维空间是抽象而又实在的存在,因为,拓展心境就等同拓展情怀,等同拓展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内涵,这些就不是科学实验能证明的了。
    当然,这里也涉及一个哲学问题,即形而上的理解,与主客体关系的确认,形而上(Diemetaphysik)是个物理学后面的高尚问题,中国的道学和佛学的经典理论都指向形而上立论;同期的古希腊哲学亦倾向形而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这必然是开宗的传统,经典宗教本身便具有足够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含量。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21 8:07:17 [只看该作者]

二、重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模式,正日趋完善,在相当程度和意义上取向于人并力求统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讲”,“五种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更加具体化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等等,都是为构建进步的新的文化和谐社会的主张。
    针对人本效应再具体归结于“亲情无亏”,“爱心至上”,“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公平公正”,“真美互动”几点讲述,把情感动力融入社会机制,就能更好体现其价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局限于追求仕途的士大夫的自我宣扬,在奴化和专制社会,仕途对读书人的影响极大,迄今仍表现在个体和群体意识中,转变成各种角逐。修身顺应这种需求,变得十分狭隘;齐家也完全依托伦理;至于治国平天下,对处在人为强化的社会伦理制约下,奉行中庸之道的旧模式,问题林林总总。
    关键就在于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封闭心性,封杀意识基点上的,与先解放自己来适应社会大相径庭。治国平天下只能基于解放人才有根本性的“治”,天下太平就是社会和谐。
    从周礼纲常→儒学→理学自成的文教体系,始终维持着一种假定人格而失真我,和谐极不稳定。这里着重指证的是心态,中庸是掩盖不了内心困扰的。
    儒学教化造就的人,心理结构不会健全。无论讲得多么冠冕堂皇,实践起来都问题重重。人本效应不在,就难得自在,更不用说大自在了。
    大自在是道佛两学修身的最高境界,没有谁能达到;西方哲学探索的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比较容易理解。这里仅提示一下实用性。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在充分发挥潜能中体现自我价值。
    桑代克和华生在巴甫洛夫认证的条件趋同和反射的研究中,提升了行为的S(刺激)—R(反应)的自我体系。主张“条件反射是研究一切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个体系纳入唯物辩证后,成为S(刺激)—0(意识)—R(反应),通过中介意识形成的心理结构,由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作了阐释。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用哲学、科学的整合,相对补充了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
    所有的“主义”都要由人来作主,才具有民主的普遍性和提高性。民主不是抽象含义,而是人本效应的起点和实践过程,换句话说是自我意识的升华结晶。
    中国传统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主,流俗的见解十分可笑可悲。在家庭由男人作主,在社会由官员作主,女人甚至把大丈夫称之“官人”。在天地君亲师层层制约下,只有代表天的皇帝(天子),能完全自主,从上而下都是奴,奴化中的人,是体现不了自我的。一旦体现出来,必然就自私、狭隘、偏执、猥琐、凶残、傲慢,庸俗、贪婪等等病态心理主导的病态意识和行为。
    真正的自主是参照自我情感素质的显达,其意识行为更具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及融汇,病态产生于人为变异,也扭曲和误解了情感。真我不能常往的亲情、爱心、良知、善行、公平、公正的审美互动很难放在大境中表达。
搭建在缺少自我的一切宣扬都是无根的。所谓孝、娣、忠、信、诚、礼、和、平等的表达多不自在,且流于某种形式。服从形式的作用,通常是顺应伦理学的自然伦理部份即血缘关系。
    邓小平提倡向前看,就是创特色,因为根深蒂固的旧传统观念,很难批判;***提倡代表先进文化;胡锦涛提倡与时俱进,都是为摆脱历史文化积淀,轻装向上;再追溯到毛泽东给教育提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一致取向进取。取什么呢?取的就是老子所说的“知不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可道,非常道”。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面对着亲情之道,爱心之道,但实践非常道是很难的,因为自身和对应,都达不到非常,也就实践不了无亏和至上,换句话说做起来不容易。《易学》与《道学》是中华民族创世的基本理论,两学博大精深,留下的典籍有《易经》、《黄帝内经》、《诗经》、《河图》、《洛书》等,由河图、洛书演绎的太极思想和图示及不少优美的传说,堪称华夏文化最厚重的底蕴。尽管两学发轫时期划归了神话,但文化谱系有迹可寻。可以点击SHOA理论网,浏览相关资料。
    伟大复兴的根本复兴在于还原那个神话般的理想世界并作为终极信仰,大可不必在5000年内兜圈子。夏商周以后的文化,表达不了什么信仰。在世俗应用方面,也没有太多价值,最好不要陷入那个怪圈中失去自我。
易就是变易,由变易到容易,概括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太极图是最完美,最确切的宇宙标准模型,其机理就是道,东方神秘主义所在就是未破译的物理学之道,道的科学语可解释为动力学机制。而容易对天体和人体而言,都难能可贵存在。在社会层面,有容乃大是大家认同的,但宽容、兼容不能回避变易。易变参数参量很多,许多人就不那么接受了,宁肯让亲情出现亏损,爱心偏执而下乘。其一,任由情感演绎有误而表错情或滥用情;其二,顺应泛情而降低情的质品;其三,消极地采用情感了又来了,不妨以不了了之而回避情。
    这都是自我情感动力不足所导致。谅解是人文学最高表现,是宽容中的理解,必须从真情中释放才称得上原谅。
    原谅是提升亲情和爱心的非常作为,基于人本引发的仁义,它只能是自觉的良知表达而不是教化的附加值。中国长期偏重教化,自我育化空间极小。当然教化适用于授业,教授们照本宣科也算尽了职责。职责所向是要求受教者完成应试,传道、解惑的义务,基本上未尽。教授先生自身上不了道,更逆反不了,没得太大的境界,想尽也无能为力。有甚者根本不允许受教者思和惑,造就的就只能是一大批不思不惑的人。
    笛卡尔说“我即是神,即是科学,我思故我在”,精辟地表达了人本效应所向。惑是神意使然;尼采更倾向对梦神、醉神的赞美,其实讴歌的就是一种超验哲学境界。有惑才有思辩,才有如梦如幻的境界,才有大情理;居里夫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我们有理由把梦变成现实”。这个现实是依存于科学的,尽管实证科学尚不能验证人本,但人可以自己证明自己。
    完全靠纯知识包装的人,缺失的是超然灵物的心理。心性是自育的摇篮,育的主体是自己发现自己,设计自己,加工自己。
    我们先针对道学、易学和佛学作些哲学和科学提示,有助于大家把典籍内容与流变的宗教文化区别开,宗教的定义即开宗的启示。西方《圣经》明确命名为《启示录》,启示什么就要由后世来理解;作为中华民族的创世经典,无论道学,易学、佛学(佛学与道学同源,因此流入中土后,其基本理论被认同),都博大精深,称得上华夏文化最厚重的底蕴,后来的《周易》、《道德经》是由周文王和老子解读出来的;《四书·五经》经由孔子又作了演绎成其儒学。除《道德经》保留了形而上理论体系外,《周易》与《四书》基本上是形而下理论体系,《周易》因而被孔子列入“五经”之首,他不遗余力奉行周文王的纲常思想,把各种人生之道作了定位,定性的描述,目的是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之前,《周易》问世曾遭到易经创始人之一的女娲后裔的质疑,周文王掌权后两次武力镇压,使这个思想十分活跃的太昊氏东莱族被迫迁徙至关外、韩国和日本,奠定了这些地域的文化,现在的韩国把八卦作为国旗标志,日文中夹杂着汉字,都可作佐证。周文王为做开宗宗师把他的始祖獏母等人划归神话世界,后来的《封神演义》就依据这创作。孔子则完成理论工作,周后期的春秋时代,这套理论并未受重视,被君王采用已是秦汉时期,终于成为治学、治民的“圣典”。
    对这套集奴化封建思想大成的理论,已经用不着批判什么了,华夏民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当代坚持用儒学治学、治国、治民的人士是否要复兴奴化社会?社会奴化的标志就是继续封闭人的心性,从文教的取舍和偏重可以看出复兴者的心态,而跟着起哄的人有多少真正理解了儒学的实质?
    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传承是道学和易学。两学重要典籍有《黄帝内经》、《河图》、《洛书》、《易经》(《连山易》、《归藏易》等失传经书)和《诗经》。由《河图·洛书》演绎的太极思想和太极图,才是中华魂宝。本讲义结合“人本”与“天本”,基本上破解了奥秘,其应用价值迟早会由科学来验证。太极思想、太极图和相关的人道认证,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宇宙观和世界观。就人生观而言也与儒学的人生观不尽相同,而儒学根本谈不上宇宙观和世界观。这亦是中华民族总体上闭关自守的所在,因此这套先天不足的学说最怕冲击。
    事实上,上千年来,这套理论并未产生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早期来中国的外国有识之士,亦未将其带回去运用,而由莱布尼兹带回的仅有道学思想和太极图,直接启发了理论科学家。如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就是参考了太极图,计算机二进制就参考了易学数理。换句话说,他们默然领了华夏文化一份情,十分微妙地留在世界文明进程中。
    情感动力学取向终极认证的从个体到群体的理论,是后面要讲述的基础理论。人类的一切作为都必然要以情作为根本把它升华为高级准则,才能实现大自在,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就是大自在的阐述。
    证明人具有这种可能,接下来要提示的是针对哲学、科学和人文历程的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科学,大家可以参照相关资料,这里就不讲述了。总之,人类始终处在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过程,演绎了各种理论并建成
    相关学科,都一致取向主义,所有主义都要人来主,否则,主义就显示不了其信仰意义和审美价值。
“主义”是近代文明提出来的,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实用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庸俗主义这些主义,虽然也有其合理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有些观念存在不合理性是一开始就不合理,是作为较高的哲学观来批判,这些主义恰恰在批判中,其成就确也给人以种种乏味,安·比尔斯说:“成就—努力的终结和厌倦的开始”,就针对这些讽刺的。
    事实上,经验、实用、教条和庸俗对社会是消极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一种没有良知和思想的群体无意识社会,当然我们所指的是自然意识,它的确是大美不言,成理不说,明法不议,等待人去认知。对代表传统的儒学的终结和厌倦,必须确立新的认知。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明达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4288 积分:3968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7/10/26 9:47:52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21 8:07:37 [只看该作者]

三、整体模式
    知觉对人本来说十分重要,首先要激发知觉后才有善行。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都是依托于知觉的辩证作为起点,所以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可解为会想会做,有些时候或有些环境,人既不会想又不会做,善的对立面恶就突现出来,而且同样由心生发,成为情性的变异表达。这是情感动力机制失控的必然。
    人具有内部状态的有机性和随机性。S—O—R是随机振荡,振荡因子由自我给定的几率极高,把振荡因子归结人文学来讲述,可以作为自激励和自诱惑来理解,两者主导着人本的知觉←→善性←→真感←→美化←→情爱的循环模式。亦可看成心理结构要件,结构应力就是“爱”。
    迄今,人文学对情作不出定义,爱同样定义不了。其实,爱是一种应力,而且是绝对的内应力,自恋情愫最终落实在自爱,就形成情怀结构,情怀与心境同义。对人是主体,相对外部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可看成客体,当代哲学,仍用存在决定意识,淡化主观能动也是存在。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却并不否定主观能动的形而上意义,还把它看成宇宙精神至上和怪异。
    中国的道学是肯定形而上这种物理学后面的高尚问题的,而且演绎了“天人合一”之说。高度认证了主客体同一的通约性。所谓合一就是人天通约,通约取决于自诱惑和自激励,不取决于外部信息,所有的外部存在是对人本效应的印证。近代哲学把主客体倒置,演绎出各种经验主义和实用哲学,思想因此贬值。
通约就是灵感灵应,当人处在灵气召唤灵气,情感向着情感时,德行就报德德行,表达的自然而然,锁定了知觉取向。由知觉得善性,由善性得真感,由真感得美化,由美化得爱情,复归于知觉,意识流转无阻无滞,咫尺天涯,真我常往,五个程序自动连锁,同时体现的系统组态的自互调控、耗散有序使人本效应处在良性循环,承受、化解、会意和答辩都超常。
    人如果因愚昧,导出的就只能是恶性、假象、丑态和憎恨,恨就可能破坏结构。把恨看成消解应力的作用力是确切的。
    心性应力消解后,心理类同处在恶性循环中耗散无序。如不及时补充心理负熵,就必然导致心理“热寂”。人体生理维持由食物补充负熵,不断排除正熵(排泄物都属于正熵)。维持心理的负熵本质上是自足的意象反射,其物理基础决非虚妄。
    排除心理正熵就是摈弃某些传统观念和陈腐理念,把心理置于开放中。心性封闭中热寂随时发生,心理随之失却平衡。公平公道不复存在,真美如何互动?当爱的应力消解后,情何以堪?美何以审?真何以显?善何以判?理何以定?而这些又何以带有普遍性?
    人生不能审美,价值就没有了。审美就是审价值,在现代意识中已成为共识,而且超越传统美学观,无疑是人文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深化,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等较劲突出,人因此觉得很累。企求借家庭亲情来放松和慰籍,但如果不能自修情感动力,家庭的麻烦也一样使人累。
    当代人喜欢“开心”来表现生活,却时时处处开不了心。根本原因亦是启动不了真实于世界的浓郁情感和贴切显达启动的情感。有时候过于吝啬,有时候过于奢侈。而借助搞笑来开心的场合,只能触动几根笑神经,笑过之后,深层的迷茫、惆怅、困顿和抑郁仍存在。
    认知人本自然意识的整体模式,是构建在心性上的,这个模式可以看成情感动力表达式。由心生发知觉是自觉的,以此成其自恋情愫,这种内在自诱惑相当于意念,自觉中才有直觉,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已具有自然意识通约性,这种瞬间通约导出的非理性意识,通常不在外部理性逻辑中。其辩证性较突出,或知或愚在一念间,处于良性心理状态的直觉,属于良知,而愚昧只存在在心性封闭恶性心理状态,良知源于良心,昧良心指的就是蒙昧。蒙昧是外部知识不能替代的,有知识而昧良心者彼彼皆是。
    《黄帝内经》云:“疾发于蒙”,指的疾既是生理的亦是心理的。“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动则有成,犹鬼神赞幽。”十分明确的概括了良性心理的内外在表现。所谓“鬼神赞幽”,就是人内禀的自然意识,拥有自然意识导出的自然主义,都可归于善性,可使人凭良心而会想会做远离愚恶。人一旦与自然和谐,必然显达真感,真才具有审美价值形成情爱应力,最终体现自爱与互爱对情的回归,再落点于良知。
    这种内外在循环模式不少人都有过,但多不能持久驾驭。原因就是心不开机不盛,常常受习惯理念左右失去人本效应,有时候还能导出对应面。
    人的高级生物层面十分奥秘,万物有成理不说对人来说,说与不说,完全取决与灵性,所以人类称之万物之灵,但芸芸众生,灵性还真的难能可贵。具有相当灵性、灵气就可称之超我,持续地体现情感对着情感,灵气召唤灵气,德行报答德行,就是超我的认定准则。
    弗洛伊德把超我放在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上认定,忽略了情感和灵性是人本生物层面产生而不由社会决定。
    超我可以是功利主义者,也可以是非功利主义者,两者都体现于自爱—自在。而自爱—自在反过来又是超我的培育基,这种自育过程,就是完善主客体同一过程,外部社会的情感、道德都能兼容,并形成印象效应。
其实,超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情感动力足,就能实现。下面是结构示意图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我在传统文化中是被压制的,这是迄今未能解开的社会结。因此,真正的自我很难体现,在于必须兼容本我和超我。而社会缺失的就是真我常往。
    真我具备的主体心性内应力很强,相应的自诱惑也超过常人。人体生物层面的深层次认证,已超过一般心理学范畴而归属物理学;社会深层的表达,同样超过一般社会学观念而归于新文化体系,人类文明的点点滴滴,都是不断产生的新文化观的表达。由历史上有过的“超我”实现的。
    自然化人的物化机制,本质上是物理作用。目前的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都未进入本质,还解释不了情感动力和心理动力的自发生与内共生机理。
    生理学、心理学把人脑的表层结构作了很多认证,却对表层复盖的灰质体无从认证。当然,这种生物高级磁素在静态时,不接受任何检测,类同地球空间的“以太”。以太是支撑经典物理学的“存在”形式,但至今未检测出来。迈克尔逊和莫雷失败后,爱因斯坦把它移向广义相对论中确立了位时空定位。对人来说,脑磁素在参与神经元的细胞核磁共振中的作用,宗教用形象作的表达,就是在所有佛、神、菩萨的头上绘出光环。事实上,有些人在特定状态也可以感觉到内在的光电效应,支持这种效应的就是脑灰质体。它的存在在一切分子、原子和粒子范围之外,以离子效应参与共振,引发机制多倾向于内部,外部的刺激触动不了它。外部刺激无论多大,由神经系统作出反应,当然对某种特定刺激通过内在意念协作,也能触动这处神秘的“处女地”。神经系统反应过大,会出现“神经质”现象,这是神经对超负荷的过敏反应,是导致神经病或精神病的生理基础,但也意味着某种灵感,所以有人说天才与疯子隔着一条线。
    大道不易的规则在于此。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研究尚未涉及逆转机制,本讲义是参照前沿物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结论,也参照经典宗教、哲学和人文的启示。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有感觉和体会自己的可能,因为这些原本就是每个人拥有的,我们作些明确的引导,促使大家更相信自己。有一点必须说明,图中结构的自我,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私意识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把自我放在正相关层面,就可能形成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表现意识,即由本我的低级生物层面与既定社会层面主导自我,封闭内在高级生物层面,形成较狭隘的、缺失自然意识的中心。长此以往,心境完全由正相关理念支配,心理处于“热寂”而逐渐破坏即异变。比较突出的是索取、占有等,而且给这些意识行为缀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情、婚姻是自私之说,原本出自男权,作为没有什么权利的女人,相当于依附品的存在,谈不上自私。当代倡导的男女平等,使一部份女性也开始把权利自私化,形成另一类“中心”。
    从社会意义上说,平等本身便不存在“中心”,一旦形成,必然是某种恶性心理膨胀,派生出病态心理的猜忌、嫉妒、排斥、偏激、傲慢等等,而且不仅限于男女之间。这种心理结构性破坏,占心理学统计比例较大,若将相正相成作用加上,具有这类人格假定,人格障碍和思维局限,思维固化的人更多。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尚未涉及对此的判断,或者说还没有联系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认识心理结构。把某些并不正常的心理也划归正常,严格说真正正常的心理,必然联结着超我给出的情性、情德、情操和情怀,并具有相反相成和反正相成的理念支撑、调整和超越。
    一般情况下,心理破坏是间歇的、短暂的,大多数人都具有自修复功能,因此在社会层面上表达的行为意识不太突出,这种自修复功能就是情感动力和心理动力。人类的自我调整与超越的核心课题亦在此。
    人的自私也属于本能与生存权利分不开,但却是可以调整与超越的。社会不能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相对满足,自私便不会消除,公益体现的共在情感和理性很有限。
    亲情无亏是个非常广义的命题,传统伦理亲情很难概括其人本与社会拓展和引伸的意义,如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都属于广义的亲情。至于男女之间特定的亲情,还被锁定在传统观念中,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而仅能体现狭义,也就谈不上无亏。爱心至上亦因此不能完全达到博爱,自由、民主、博爱、平等是近代人文主义追求的境界,它的至上意义是当代人文达不到的,在于人本知觉、善行尚表达不了公平公道的最高准则,真美互动是局限的。或许,在挣脱某些传统观念后,人自己会给自己找到与时俱进的说法,成就未来社会的高级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方面的探讨,我们开通了贴近现实的“问题解答”和“咨询服务”窗口。
    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外延的深广性说,这是不能回避的命题。理想社会的人肯定不像现在这个样子。亲情无亏、爱心至上、良知为先、善行在握、公平公道、真美互动,在相当程度范围和意义、价值上,联结在情性、情德、情操、情缘上,人本归因性又联结在终极认证上。



无为之心无为动,全我之觉全我行。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第一讲 情感动力学:第二节 情愫情怀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