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身心探索精神-意识——心修(奇迹课程、NLP/身心语言程序学、马斯洛的人本和超个人心理学)奇迹课程(无为法) → 《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


  共有66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高海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20 积分:219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4 12:15:47
《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4 13:21:33 [只看该作者]

文/若水

*真假虚实之分

《奇迹课程》虽以实用价值为其鹄的,但它的整套方法却是建立于一套极其抽象的「实相」观念之上。若不了解它的形上理念,是很难把握得住全书主旨的。

全书的主旨在导言中被综合为下面两句话: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它开宗明义即把「何者为真」与「何者为幻」做了一个界定与分野,整部课程的目的不过是引导我们由虚幻的梦境走出,迈向生命的实相。人生大梦既然充满了无常变化,内咎及痛苦,而生命的实相则是爱与平安,故由梦中觉醒,其实就是让人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

我们可曾觉得惊讶,人类自无量劫以来流尽了血泪,受尽辛酸,仍痴心憧憬着圆满无憾的幸福;我们虽已习惯了功利互惠式的人情,仍不死心地在人间搜寻无条件的真爱;不论我们如何说服自己接受人生的无常,我们仍然抗拒「失落」,期盼「永恒不变」。这与现实经验完全相反的向往,究竟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在这脆弱的肉体内经验不到,在无情又无常的世间也看不到,那么,我们从哪儿得来的信念,让自己锲而不舍地追寻那合一、永恒以及真爱的境界?只因那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或存在真相。《奇迹课程》就是想要唤醒这个依稀犹存的记忆。

* 生命的实相

《奇迹课程》由于是针对西方基督教文明而传递下来的讯息,故把那终极的实相冠上了基督教的名称,God或 Heaven。

上主的本质就是这个一体性。祂的本体涵括了一切。祂就是心灵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只能说:「上主本来如是。」然后便缄默不语,因任何言语在那真知之前全失去了意义。(学员练习手册 p.317)

这一描述立刻让我们想起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本体境界,《奇迹课程》称之为上主,祂的境界就是天堂,也是一切存在的终极实相。它是一切的一切,圆满不可分的整体,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只是虚无。

这纯然一体的本体境界,虽然不是活在二元世界中的大脑所能理解的,但已迷失的我们,在心灵深处仍能感受到某种失落,才会毕一生之力四处寻求弥补。有些人会寻找灵魂伴侣,有些人探讨人生的意义,有些人则透过「立德立功立言」而获得外界的肯定。我们却没有勇气追问:我们究竟失落了什么?这些替代品真的能满足我们的渴望吗?

听着,你可能还依稀记得一个悠远古老、并未全遭遗忘的歌……那些音符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而是因它们会悄悄勾起你对某个东西的怀念,你一旦回想起来,就会忍不住落泪。你本来还记得的,但你害怕,深恐自己会失去你后天学来的那个世界。(节录《奇迹课程》正文 p.415-416)

这天堂之歌时时在午夜梦回之际频频呼唤,使我们纵然获得全世界的财富,仍难以「心安」,也使我们在受尽挫折时,永不「认命」。只因我们目前这状似短暂、脆弱而渺小的生命,原是来自一个圆满无限的源头,只是被我们封藏在心灵的底层而已。那境界虽然云深不知处,却始终在我们心中回响着。

我们不敢回首自己的家乡,只因我们害怕失去眼前拥有的一切,世界不论多么苦,它,毕竟是我们一手经营出来的。这种内心的冲突让我们难以承受,只好掩耳不听家乡由我们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

* 三位一体

大体而论,《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与东方玄学或禅密等都大同小异,只是它借用当代熟悉的心理学词汇以及临床实验,落实于人际关系中,帮助我们扭转小我的二元思考,而恢复一体相通的心境。

《奇迹课程》沿用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观念来解说生命的实相,有趣的是,听起来像基督教,感觉上却更接近佛、道、禅、密。

在天堂中,三位一体的第一位,上主(真神),代表着一切存有的终极根源,西方习惯称之为天父。祂无形无相、永恒不变、一体不分、无穷无尽,祂是圆满的爱,无限的光明,纯粹属灵的境界,凡是可朽的物质,都不可能出自祂。由此可见,《奇迹课程》中的上主,不过是老庄的「道」与佛之「法身」的一个别名而已。

这生命根源并非死寂不动的,它生生不已,不断地自我延伸,自我给予。如此「推恩」的结果,创造出了「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基督。这位基督并不是一个人,它(祂)是上主由自身延伸出来的「生命原型」,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或存在本质。为此,分享这一原型的我们,全都是名符其实的「上主之子」,同具圆满的神性,无二无别。

基督是上主所创造的圣子。祂是我们共享的自性 (Self),将我们相互结合,也与上主结合。祂是那依然存留于天心的圣念,天心是祂的根源。(学员练习手册 p.426)

我们应留意,基督在《奇迹课程》中并不等于耶稣,它代表了我们与耶稣共有的圆满神性,与佛教的「自性」与「佛性」毫无差别。佛说:只要了悟自性本来,便已进入了佛的境界;《奇迹课程》也说: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纯洁无罪」、「百害不侵」的本来面目时,便回归了基督。

神的创造只有一个,故基督也只是「一」,天地万物都结合于这个「一」内。我们当初因一念之差而自绝于实相之外,营造幻境,分裂为亿万个体,然而,这并不足以毁灭我们的一体实相,我们终将认出彼此清净无染的面目,再度结合为「上主圣子之奥体」,回归基督的圆满之境。

那么耶稣又是谁呢?他自称是我们的长兄,已经完成了他的救恩,继续以智慧与爱引导我们,为此,我们敬爱他,却不必崇拜他,因为他自己说了:

关于我的一切,没有一样你不能达到。我所有的一切,无非来自上主。此外,我一无所有,这是我们当前不同之处。这使得我所在的境界,对你而言仍是有待开发的潜能。(《奇迹课程》正文 p.7)

换句话说,我们与耶稣唯一不同之处,不是他多了什么,而是他少了一些东西;反观迷失的我们,并不是少了什么,只是多了一堆自己营造出来的虚妄,这不正是老子「为道日损」的道理?耶稣与我们拥有完全相同的基督自性,只因他已放下了一切虚妄,也就是佛教所谓的「悟入空性」,才算圆满了此一自性,而完成了救恩。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应该学会超越旧时代所执着的宗教藩篱,试着开放心胸,接纳各方「善知识」跨越时空所传递下来的讯息。我常劝慰非基督徒读者,不要把书中基督教词汇看得那么严重,更不必把耶稣神化,与佛势不两立似的。何妨在这东西文化交会的新时代,结交一位「洋朋友」,听听他是否有话可说,如此而已。

*创造与妄造

我们的自性基督既然享有造物主的一切特质,必也分享了创造能力,将自己的灵性继续延伸出去。身为上主之子的我们,纵然误以为自己已与生命的根源分裂,却未失去基督自性的创造天赋,只因心灵受到污染,创造能力被扭曲为「妄造」(miscreation),荒谬而无情的世界由此而生。

切勿忘了,我们虽然拥有创造的能力,却不是造物主,最多只能成为创造同工 (co-creator),因为我们本身仍是「受造物」,而非终极的根源。当新时代读者喜称「我即是神」时,应了解其中微妙的差别。不论上主赋予我们多大的自由,我们不是「实相」的主人,最后的主权仍在上主手里。小我日夜喊着自由的口号,想要窜夺这一主权,幸好,这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事,否则,实相若真由我们来操控,我们早已落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我们虽不能改变实相,但我们有「自由」逃避或否定真相,而人类曾几何时确实做出了这个错误抉择,基督教称之为「原罪」,在佛教则称为「原始无明」。人类自以为被神所弃,怀着天谴的恐惧而投射出了一个「因果报应」的世界,作为藏身之所。

这个「现实」世界,与天堂成了强烈的对比。天堂内一切圆满无缺,一体相通,那儿没有孤独分离的个体,没有过去的阴影与未来的焦虑,只有生生不息的现在,时时刻刻都结合于神圣的大爱之中,充满喜悦。在那儿不再追寻,无须弥补,一切本来圆满,安然活在「本来如此也永恒如此」的实相里。

世界里的每一个元素与特质都与天堂恰恰相反。这儿,没有完美、永恒及合一,放眼望去都是支离破碎与分崩离析。

好好正视这个世界,你就会看见,没有一样东西能依附在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上……你所见到的世界是靠「牺牲」一体性而形成的。那是一幅完全分裂,毫不相通的图像。每个实体的周围好似都筑了一座状极坚固的围墙,……每一部分必须牺牲其它部分,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因为它们一旦结合,各部分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分;唯有各自分开才能保全它们的自我。(T-26, 1:7-8:5)

每个人都各有一具身体,怀着隐密不可告人的心思,在时间与空间中游荡,每一个个体都想吞并另一个个体,使自己重归完整。它所带给别人的难言之苦,只会加深自己的内咎,觉得自己「更不好」、「更有问题」,外在有某种恶势力,随时伺机惩罚我们,伤害我们,并且视之为天经地义的报应。

* 实相与幻境的桥梁

已经做了千万劫的梦的人类,除非有人唤醒我们,自己几乎不可能苏醒过来的。因为在梦境中,我们不只营造出「眼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现实世界;在此之先,我们先发展出一套只能「如此看,如此听,如此觉」的认知能力与身体,它们之间彼此支撑,证明彼此的真实性。我们若要走出梦境,便不能依赖自己的感官与推理,那么还能靠什么?我们立刻陷入了彻底的无知与无能。

我们需要新的向导引领我们走出这个黑暗,它就是圣灵。在天堂的圆满境界中,基督与圣灵都是上主的延伸,几乎没有差别,故无须分开来解释。但自从上主之子误以为与神决裂以后,那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基督(自性),仍旧存留在圣子心中,只是被我们打入了冷宫而已。于是,默默陪伴着我们流转于人世的那一形式的自性,我们称之为圣灵。

我们若想在佛学词汇中寻找相近的理念,我觉得「菩提心」的内涵最为近似「圣灵」的概念。在希伯来文圣经里,圣灵是不具「人格」意味的,始终用「它」来称呼,直到基督教神学才逐渐将它转变为「祂」的。

圣灵乃是上主与其分离的儿女之间仅余的一道联系,它随着天人分裂而进入了我们的世界。透过它,生命的根源也就是造物主,得以继续存留于我们的心中。

它在我们内,不仅代表上主发言,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两者本来是一回事。只因我们的心目受到了蒙蔽,活在天人分裂的状态,圣灵才成了横跨实相与幻境的桥梁。它既是上主的延伸,故了知实相;但它也随着人心进入了物质生命,故也明白世界的运作法则。它成了人心的良知,回荡着天人分裂以前的记忆。

正因着这不灭的圣灵或菩提心,陷于肉体与物质世界的人类才有回归天乡的希望。因此,《奇迹课程》说,圣灵乃是上主对分离儿女的「终极答复」 (Answer),也是虚妄世界的一个「救赎」(atonement)或「修正」(Correction) 原则。这个生命的向导,永不沈寂,它随时看出你的需要而化身为种种协助或某种心声,以一对一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过梦境,回归自己的生命真相。

*不可思议的答复

如今,我们活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分裂状态:内心向往着一个渺渺茫茫的幸福之梦,身体却陷于一个身心相残的恶性循环中。我们想要摆脱痛苦的现实,它却尾大不掉;我们想要追随幸福美梦,它又虚无飘渺。

针对这「不可思议」的困境,《奇迹课程》给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答复。它告诉我们:

天堂不是美梦,而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实相;世界不是现实,而是自己投射出来的幻境。实相之外没有他物,只是虚无或梦幻。

天堂既是实相,永不可能失落,所以我们此刻必然活在天堂之中;眼前的痛苦世界既是恶梦一场,并没有控制我们的能力,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改变梦境,甚至由梦中苏醒过来。

这个「不可思议」的观念扭转了人生的战局。世界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杰作,无须与它奋战,只要我们不继续赋予它力量,它就无法控制我们。

幸福乃是我们「上主之子」与生俱来的权利,它是无价的,上天的赐予,无需为它付出代价,只要找对了地方,它随时都在那儿等候我们。

我们不需要在世上成就什么大事来证实自己的价值,我们只需改变自己的观念,选择实相作为自己的生命蓝图,重新出发,便能由恶梦中觉醒过来。

人生既然只是一场梦,表示我们从未离开天堂一步。在梦里,我们既不可能真正伤害任何人,也不可能受到任何伤害。如此,何须忙于自卫或弥补?我们只需做一件事,即是随时做一新的选择。

* 重新选择 (Choose once again)

不论我们活在何种处境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先有一基本的肯定,即使不能全然肯定,至少有一假定,才好调整生活的方向。在永恒的境界中,一切是如此肯定,但在幻境中,永远变化无常。世间纷纭的万象本来就是为了蒙蔽真相的一颗烟幕弹,使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再是那么天经地义,不论我们作何想或如何反应,都成了一种自由抉择。如同半瓶水的譬喻,你可以着眼于空的一半,也可以着眼于满的一半;你可以继续从物质世界找可怕或痛苦的见证,也可以去听那隐藏在你心中却不容你怀疑的无限渴望。

我们亟需一双慧眼,重新去看,重新了解,重做选择。由于我们的感官与理性都被困于旧有的看法与心态下,才需要《奇迹课程》传授给我们另一套看法与心态,而且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沙盘演练,才能改变我们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创造奇迹。它把这一「慧眼」编排成 365 课的练习,例如:

不论我在何处,上主与我同行。(学员练习手册第41课)
上主是我赖以看见的光明。(第44课)
上主是我赖以思想的天心。(第45课)
上主是我赖以宽恕的爱(第46课)
上主是我所信赖的力量。(第47课)

上主代表着实相智慧,小我代表世间的聪明伎俩,两种心态指向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从清晨张开眼睛到晚上合眼,都在接受世间法的熏陶,每一分每一秒,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我们都在做一选择,世间没有一件事物能百分之百地证明你的神圣性或有罪性。你是谁,你愿如何看你自己,你愿如何看待他人,其中包含了很大成分的选择。《奇迹课程》在世俗的判断之外,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可能,也就是圣灵慧眼下的真相,它代表着我们在世间可能拥有的正见 (rightmindedness) 引导我们走出小我的妄见(wrongmindedness),而回归生命的圆满实相。

何者为真?何者为幻?一旦澄清之后,我们再也无法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再也不能把自己的不快乐诿罪于外人或外物了。这一生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我们随时都有能力改写剧情,创造一个圆满的结局。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奇迹课程》的形上理念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