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圣经碑传新约54提摩太前书 → 《每日研经丛书》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共有368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每日研经丛书》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每日研经丛书》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17 11:16:14 [只看该作者]

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责备人的责任(五1,2)

带着和善去责备人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对提摩太来说,这个职责必然倍感困难──因为他所责备的人的年纪辈份有的比他高。屈梭多模(Chrysostom)说:‘谴责本身是一件讨厌的事,特别当人要向一个老年人说出来,便会更加难为情;倘若谴责必须由一个年轻人去做的时候,他可以采取三种方法进行。他可以藉着自己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而减轻严苛的言词。只要他能注意这一点,便可以使责备的话不觉得讨厌;责备时必须极其审慎,这件事仍可以办得到的。’

谴责人常常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可能因为不喜欢执行这个任务,便索性全不警告别人。如果有人事先及时向别人提出警告,许多人便不致陷入痛苦的困境而沉沦。倘若你听闻别人说出以下的一句话,你便会意味到这是一个多么深切的悲剧:‘你若及时对我警告的话,我绝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应该说的话,如果因为怕麻烦而不说,这永远是一个错误!

我们责备人的时候,只可能表露出自己的忿怒声音和自己心中和思想中的难过,而没有其它。其实单从忿怒说出来的责备只会令人产生畏惧,也会引起痛苦,甚至能引起怨恨,它至终的效果可能证实做错事的人在他的方法上错误而已。所以带着忿怒的谴责和鄙视而不满的责备很少生效;而且害处多过好处。

据说奥桑(Florence Allshorn)是一位伟大传教士教师,当她担任一间女子学院院长的时候,每逢遇到必要的时候,她常常责备学生,但她的手臂喜欢搂着她们!只有清清楚楚地从爱心发出的责备才会生效。我们如果必须谴责人,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的立场,这样的做法不是出于自己的残忍喜好,自己也不愿如此做;这纯粹因为爱心的驱使,我们的目的是要帮助,而不是伤害。


生活的各种关系(五1,2)(续)

这两节经文立下不同年龄的人际关系所应表现的精神。

(一)对老年人我们必须敬爱和尊重,待男的像父亲,女的像母亲。在古代,人们很知道按年龄之尊长而顺从和尊敬。西塞罗说:‘年轻人的职责必须尊敬长辈;迁就他们,尽量取得他们的悦纳,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长辈们的辅导和影响力。无经验的青年实在需要长辈的实用智慧来强化和引导。年轻人在少年时代最应注重保护自己,抵挡情欲发动。他的身体和心志皆要受操练,使之能耐劳苦,这样,将来在军队或民事服务担任正规责任的时候可以坚强。虽然他们有时盼望松弛自己的心志好尽情享乐,但他们必须当心不要过度,要记住中庸之道。倘若青年人能让长辈参与他们的活动,甚至享乐的事,对他们一定更加顺利的。’(西塞罗Cicero De Officiis一3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说:‘对老年人,应接着他们的年龄辈份给予他们应得的敬重和荣誉,站起来接待地他,替他们找座位等事上表明出来。’(亚里士多德:Nicomachean Ethics九2)。年青人常易于觉得老年人讨厌,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悲剧!有一句着名的法文成语带着感叹的口吻说:‘但愿青年人有知识;但愿老年人有大能!’但是在彼此敬爱的时候,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就可以和青年人的气力和热诚合作,使大家得益极大。

(二)我们对同辈的人必须表示弟兄之爱,劝少年人如同弟兄。亚里士多德曾说:‘对同志和弟兄必须容许有说话的自由,并且凡物公用。’(亚里士多德,Nicomachean Ethics九2)。我们对同辈的人,必须容忍并且分享。

(三)我们对异性的关系必须时时以纯洁为标志。阿拉伯人有一句话形容扶弱锄强的侠义男子的话:‘他们是女子的一位弟兄’。关于‘柏拉图式的纯洁友爱’(Platonic friendship)也有一句非常着名的隽语,爱必须留给一个人;肉体的事控制了两性的关系,一个男子看见一个女子的时候,不能不思念她的身体,是一件可怕的事。


教会和家庭责任(五3-8)

基督的教会继承帮助贫穷者的慈善工作之优良传统。没有别的民族比犹太人更关心一切生活困苦的和老人。教牧书信中有照顾寡妇的劝告。当时很可能有两类不同的寡妇,一种是因丈夫去世,自然变成真正的寡妇。但在异教徒社会中,某些地方男子多妻的习惯,很是普遍。当他变成基督徒的时候,他必须放弃从前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只能选择与一位妻子同居;其它的妻妾必然会遭被遗弃的不幸。她们也称为寡妇,而教会对她们亦必须体恤扶助。

根据犹太人的律法传统,当一个男子结婚的时候,他必须供养妻子,并为她储备财物,以防妻子变成寡妇生活无依。基督教最初设立的执事就有照顾寡妇的责任,叫她们获得公平的照顾(徒六1)。教父伊格那丢(Ignatius)曾定下一条守则:‘不要疏忽对寡妇的照顾,你们当照着主的指示作她们的监护人。’使徒约章(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也同样嘱咐教会的会督:‘会督阿!要关心有需要的人,你们作 神的管家,要向他们张开救援的手,并且供给他们的需用物,按时将所收的奉献分配给每一个需要的人,给寡妇、孤儿,没有朋友的,以及在苦难中受试炼的人。’这本书还有一句有趣而仁慈的教训:‘任何人若受托,要把东西带给寡妇或穷人……他必须即日办妥。’有一句格言说:‘赶快赈脐的人, 神必会双倍报答他。’教会关怀穷困之人,不要让一位工人耽延,而使她们捱饥和苦候。

我们也要注意教会不必承担照顾仍然有儿女活着的老年人。古代的世界确立儿女供养年老双亲的孝道;森信(E. K. Simpson)说得好:‘一个宗教专业团体,比不上外界所认许的责任标准的时候,就变成一个可怜的骗子。’教会切不可让子女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教会承担慈善工作,作他们获得逃避供养父母责任的借口。

根据希腊人的法律,从苏伦(Solon)时代开始,为人子女的不单在道德上,而且在法律上也必须供养他们的双亲。凡不尽这个本分的人,便丧失他的公民权利。阿斯坚尼斯(Aeschines)是一位雅典演说家;他在一篇演辞中说:‘替我们立法的人(指苏伦)责备甚么人不可以在人民大会中发言呢?他在甚么地方把这件事情说得清清楚楚呢?他说:“你们要仔细查看获准公开发言的人之中;有没有曾经殴打自己父母,或疏忽供养他们没有给他们家庭居住的人。”’狄摩西尼(Demosthenes)说:‘那些不照顾自己父母的人,我会视他为不信诸神,且憎恨诸神的人;这种人对待人也是一样。’斐罗(Philo)对孝敬父母这条诫命加以论述;他说:‘当鹳鸟老了而不能飞翔的时候,牠们只有住在巢中,由子女喂养;而幼鸟亦明白孝心,无论怎样辛苦,都四出觅食并先求父母获得饱足。’对斐罗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比喻,动物尚且承认有孝敬父母的义务,人更应当远胜过他们。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着述(Nicomachean Ethics)中曾立下这个道理:‘论及食物的事,我们必先帮助自己的父母,然后及于别人;因为我们蒙他们养大,在这方面帮助生我们的父母,然后才轮到自己是更可敬的事。’亚里士多德看出这情形,他说,人宁愿自己捱饥,也不愿看见父母饥饿。柏拉图在法律(The Laws)一书中,同样指出人欠了父母养育的深思,他说:‘其次,我要说的就是孝敬我们慈爱的双亲了,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最大和最年长日久的债务偿还,思想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我们欠下他们生产和养育之恩,因此我们应尽我们所能,报答并服侍他们;首先,用我们的财物;其次,用我们的身体;第三,用我们的心灵。人从婴孩开始,便欠下母亲分娩时劬劳之苦和父母抚养的深思。现在他们老了,而且生活在极度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人子女既有能力供养,就必须力图报答以尽反哺之孝。’

在希腊诗人的着作之中,我们也看见对父母恩情的歌颂。在欧里披蒂(Euripides)的一篇着作(Iphigenia at Aulis)中,描写一位女儿(Iphigenia)对她的父亲(Aganemnon)吐露她的心声;她说(英文译者是A. S. Way):

‘回忆儿时首次呼叫爸爸,待我如娇子;
我首次跳在你的双膝上,你拥抱我的身躯;
我给你一个甜蜜的亲吻,你对我抚摸爱护;
你对我说;“呀!我的丫头,
但愿我有福看见你出嫁,住在夫家华厦广庭里;
愿你有美满的人生,千万要保存我的家誉。”
那时我用指头轻捻你的胡子;
至今我惦念着你;我向你回答说:
“你怎么呀?当你发鬓灰白的时候,
亲爱的爸爸,我会迎接你到我的家中,
报答你的一切教养辛劳!”’

这个女孩子的喜乐就是仰望将来能够回报父亲的养育深思。欧里披蒂叙述当奥雷斯提斯(Orestes)发现一种不祥的命运竟然令他在无意中杀了自己的父亲之后,他从内心说出来:

‘当我从婴孩开始的时候,他抚育我成人;
他的亲吻,他的溺爱……
我的心灵多么可怜悲痛!
为何恩将仇报!我应拿甚么帕子
遮盖我的面孔?展露在我面前:
就是一朵愁云,怎可以躲避老父的搜索目光?’

对欧里披蒂(Euripides)来说,人生在世上最痛心的罪,就是对自己的双亲未能克尽孝道。

当新约作者谈及伦理问题的时候,他们肯定了基督徒的责任应该包括供养自己的父母在内。这是每一位信徒都必须谨记的。我们生活在现代,有时连那最神圣的责任都推给国家或社会去承担;在许多例子中,我们期望公共慈善机构做个人应做的孝行。教牧书信告诉我们,帮助父母表明两件事。第一,它是受恩者的尊敬表示。为人子女只有藉这种方法才能表达心中对父母的钦敬。第二,它是付出爱心的要求。爱心的行动只有藉着爱心才可以回敬,儿女幼小的时候接受了父母的爱;长大以后,也应用爱心报答从前所接受的爱,前后所施的爱都是在‘需要’的时候而互相表达出来的。

还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说出来,否则便会不公平了。这段经文接着立下接受教会帮助之人应具的资格。教会认为真确的事,对家庭也是真确的。倘若一个人接受援助,这个人本身必须具有受助的条件。倘若父母被接在儿女的家中,他们的行为完全没有替别人设想,而结果只带来烦恼,就产生另一种情形。我们在这里见到一个双重的责任,儿女有责任供养父母;但父母亦应有责任在整个家庭的结构中,令儿女可以供应才是。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每日研经丛书》提摩太前书第五章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