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圣经碑传新约40马太福音 → 《每日研经丛书》马太福音第五章


  共有4926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每日研经丛书》马太福音第五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每日研经丛书》马太福音第五章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0/17 10:00:45 [只看该作者]

马太福音第五章


登山宝训

我们早已经看出,马太在他的福音书中,有一个细心塑造的模式。

马太在他所记载的耶稣受洗的事件中,向我们表明:耶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应该立刻采取行动,祂必须走这条十字架路。他在所记载的耶稣受试探事件中告诉我们,基督选择祂的方法去完成祂的使命,但拒绝选用违背 神旨意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着手进行一件大事,他需要助手、同僚的帮助;因此马太接下去给我们看到耶稣拣选祂将来的同工。

若要助手们办事有智慧、有效率,就必需预先给予指道。现在马太在登山宝训告诉我们、耶稣把将来要他们传给人的信息教导他们。路加所记载的登山宝训,更加清清楚楚的把这一点指出来,因为路加把登山宝训写在拣选十二门徒之后(路六13以下)。

因此有一位伟大的学者,把登山宝训称为:‘按立十二门徒圣职礼的演说词’。当一位年轻的传道人蒙召接受使命的时候,在他的面前摆着他的工作;同样这十二位门徒也在出外工作之前,接受耶稣的训词。因此,有些学者给登山宝训另起一些名称,例如:‘基督教义之网要’,‘天国大宪章’,‘君王的宣言’,他们都同意在耶稣给予所拣选所亲信的门徒的登山宝训中,我们可以找到祂的教训的精华与核心。

信仰的摘要

‘登山宝训’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以为那只是一次证道的记述,其实并不止一次。我们有充份的理由证明登山宝训并不仅是一讲词,而是耶稣所传信息的摘要:

(二)任何人聆听这种形式的一篇道理,一定会很快就感到厌倦。把它们当作一歙来讲,内容太多了。坐下来念念,念的时候停下来想想是一徊事:一口气听人讲却是另一回事。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快慢速度,以及对字句熟悉的程度来进行;可是如果一次听完它,很快就会产生类似光度太强而感到头晕的后果。

(二)在登山宝训中,有些部分似乎出现得很突然,前后并不联系。例如:马太福音五章卅一至卅二节,与马太福音七章七至十一节,两处上下文并不连接。它们既非承接上面的语气,与下面的句子也不发生联系。登山宝训中有断续之处。

(三)最值得重视的一点是马太与路加对登山宝训的陈述不同。马太的陈述有一百零七节,其中有二十九节记载于路加福音六章二十至四十九节之内;四十七节为马太福音独有;余下的三十四节分散在路加福音的其它部分。例如:马太五章十三节与路加十四章卅四至卅五节,都论到盐的比喻;马太五章十五节与路加八章十六节论到光的比喻;马太五章十八节与路加十六章十七节都论到法律的一点一划也不能废去。换言之,这些记载在马太福音中是连续的,但在路加福音中却分散在各处。另举个例子:马太七章一至五节与路加六章卅七至四十二节同样记载弟兄眼中的刺,与自己眼中的梁木;马太七章七至十二节与路加十一章九至十三节记载着耶稣要人祈求与寻找。如果我们把它们排列成表,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马太福音五章十三节──路加福音十四章卅四至卅五节

马太福音五章十五节──路加福音八章十六节

马太福音五章十八节──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七节

马太福音七章一至五节──路加福音六章卅七至四十二节

马太福音七章七至十二节──路加福音十一章九至十三节

我们早已知道马太福音主要就是教训的福音,而马太的特征就是搜集耶稣的教训,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大主题之下,他把耶稣的教训归纳在一种模式之下;而路加所采用的方式,是将耶稣的教训分散地记载在福音书的各处。所以登山宝训并不是耶稣在某地方所讲的一篇讲词,乃是祂对门徒一贯教训之摘要,精华与大网。有人说,耶稣拣选了十二位门徒之后,可能把他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地点,在那里用一个礼拜或更长久的时间不断的教导他们。登山宝训就是那些教训的摘要。

马太的引言(五1-2

马太所用的几句引言,实际上需要用很多解释,才能说得清楚:

在这短短的经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登山宝训真正意的三条线索:

(一)耶稣坐下来,才开始祂的教训。犹太的拉比在正式教训的时候,往往是坐的。我们现在仍然说教授的讲座;教皇仍然坐在主教的座位上说话。拉比时常站着或在散步的时候教训人,而正式的教训一定是坐着的。所以耶稣坐下教训门徒,就表示这教训是重要的、正式的,也是祂教训的核心。

(二)接着马太记载祂开口教训他们。这句‘祂开口’的短语,并不是单纯的用弯抹角的方法去论到祂说的话;在希腊原文中,这个短语具有双重的意义:

(甲)在希腊原文中,它是一种严肃的、庄重的、高贵的短语。例如:在提及某种神谕之时才用到它。因此它在份量最重的言辞中,是一种最自然的开场白。

(乙)这是一个人真正倾心吐意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调;用在毫无阻隔,最亲密的教训之中。这个短句的应用,更表示登山宝训,决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教训。它是指着以庄重、严肃的语调,叙述出中心教训;也是指耶稣对祂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倾心吐意。

(三)钦定本中说耶稣坐下的时候,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译注:中文国语译本也是这样记载)。在希腊原文,动词有两个过去形态,一个是完成式(aorist tense),表示在过去的时间内所完作的一个特殊的行动;另一种是非完成式(imperfect tense)是表示在过去的时间内的一个重复、继续或习惯的动作。在‘每主日上教堂,是他的习惯’的句子内,‘是他的习惯’在希腊文就要用一种非完成的动词来表达。因为它所描述的是在过去的时间内,继续又时常重复的动作。现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句子里面的希腊原文‘教训’并不是一个完成式,而是非完成式动词,也就是说它指着一个重复的与习惯的动作。所以按原文的意思应当译作:‘祂惯常是这样教训他们说’。马太在此处已经藉希腊文清楚说明,登山宝训并不是耶稣在某一时间与场合所传讲的一篇证道词,实在是祂平时经常教训门徒一切道理的核心与精华。

登山宝训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马太在引言中希望我们看到这是耶稣正式的教训,它是耶稣向门徒倾心吐意的肺腑之言,也是耶稣经常向最内层,最亲信的门徒,所传教训之摘要。登山宝训是门徒与他们的主,多少时间以来,心心相契的思想结晶。

至上的福(五3

在我们还没有仔细研究每一种福以前,必须注意到两件事:

(一)每一种福份都是以完全同一的格式表示出来的。我们念到这段圣经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英文的‘是’字(中文的‘有’字)。钦定译本中的斜体字‘是’,表示在希腊文或希伯来文中并无相应的字,译者加上这个字为要表达此句的意义。换言之,在八福之中,没有动词,没有‘是’字(即中文的‘有’字),这是为甚么呢?耶稣论到八福并不是用希腊文,而是用亚兰文,即祂那时代的人所说的一种希伯来话。亚兰文与希伯来文在表达方面有相类似的地方,常使用惊叹句:‘……福哉!’(希伯来文是ashere)这种表达在旧约中十分普通。例如:诗篇第一篇,希伯来文一开头就说:‘福哉,那不从恶人计谋的人’。耶稣并不是用单纯的述句:而是用惊叹句的形式来论到八福:‘虚心的人有福啊!’

这是十分重要的事,因为它表示八福并不只是对将来所要成就的事的虔诚盼望,它们并不是对将来福份的一种热烈而模糊的预言,而是对现实的道贺。基督徒的福份并不是来世荣耀的福份,却是今日已存在的福份;不是基督徒将要进入的地步,而是他们已进入的地步

当然,在 神面前一切将达到完全,但八福仍是今生今世可以享受到的实在的福份。其实八福的实在意思是:‘福哉作一个基督徒啊!’‘乐哉跟随基督啊!’‘福哉认识耶稣为救主为主宰啊!’八福的形态本身说明了在基督徒生命中,充足的喜乐与发出光辉的愉快。在八福的面前,愁云密布的基督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二)在八福中所用的‘福’字,是一个很特殊的字。它的希腊文为makarios,是特别用来描述属神的。在基督教中有神性与像神那样的喜乐。makarios的意义可以从一个特别的用法中看出来。希腊人称居比路为he makaria(阴性式形容词意即快乐岛),他们认为居比路是那样美丽、富有和肥沃的岛屿,人不需要离开它的海岸,就可以寻找完全快乐的生活。那里的气候、花草、树木、果实是如此美好,矿藏与自然的资源是如此丰富,在它本身已包括了一切完美快乐的因素。

因此makarios就形容一种内中藏有秘密的喜乐;一种清澈平静、不受损害自我满足的喜乐,完全不受生命中机遇变迁而更易的喜乐。英文字中的快乐(Happiness)另有它自己的意义,包括有Hap的字根,意即机会。人间的快乐是依赖机会与生命的变迁,是生活可以给予也可以毁灭的东西。基督的喜乐却是原始的而且是不受侵扰的。耶稣说:‘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约十六22)‘福’所论到的喜乐,是饱尝痛苦、忧伤和损失之后仍有的喜乐,是痛苦和忧伤没有力量可以妨害的,无论是生是死都无法把它夺去的。

世界可以获得快乐,也同样的可以失去快乐。财产的更易,健康的丧失、计划的失败,雄心的破碎、甚至气候的改变,都能够把世界所给予的多变的快乐夺去。但基督徒却有清澈平静,不受妨碍的喜乐,这就是永远与耶稣同行、同在而得来的喜乐。

八福的伟大就在这里,它们并不是将来美景的幻想,也不是未来的荣耀的宝贵应许;而是永远喜乐的福份,是世界不能将它夺去的。

贫之者的福份(五3)(续)

在论到快乐的时候,竟然一开始就说:‘虚心(Poor in Spirit,按Poor译贫穷)的人有福了’,实在是一种很奇特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说明贫穷(Poor)的意义。

八福原是用希腊文写成的,‘贫穷’的原文是Ptochos。在希腊文中的贫穷有两个字,一个是Penes,表示一个人必须工作谋生,希腊人称呼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的人为Autodiakonos,Penes是指劳力者,不太富有;但非贫穷。所以在八福中的第一福决不是用这个字,而是Ptochos,意即绝对的贫乏。它与Ptossein这个字根有关,意即畏缩蜷屈,形容穷人的颓丧的样子。按照上述,penes形容不富裕,Ptossein是形容一无所有的人。这么一来,第一福份就更令人惊异了。颓丧与绝对贫穷的人是有福的。赤贫如洗的人有福了。

我们也知道耶稣讲论八福的时候,是用亚兰语不是用希腊语。现在犹太人有一种特别的方法使用贫穷这个字。这字的希伯来文是'aniebion,字意的进展有四个步骤:(一)刚开始的时候,是单指贫穷的意思。(二)接下去像含有因贫穷而无影响力、无权力、无帮助、无势力的意思。(三)更进一步因无影响力,而受人的践踏与压迫。(四)最后,用以形容因无地上赀财可倚靠而完全信靠 神的人。因此希伯来文中的贫穷是描述谦卑无助,完全信靠 神的人。诗人用这个字写道:‘我这困苦(Poor)人呼求,耶和华便垂听,救我脱离一切的患难。’(诗卅四6)。其实在诗篇里面所指的困苦人,的确是 神所喜爱的善人。‘ 神啊,你的恩惠是为困苦人预备的’(诗六十八10);‘祂必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诗七十二4);‘祂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诗一○七41);‘我要……使其中的穷人饱足’(诗一三二15)。上述的这些经节中所指的穷人,都是谦卑、无助、完全信靠 神的人。

现在让我们把希腊与亚兰文的意思,并在一起来看。Ptochos形容那极端贫乏,一无所有的人;'aniebion是形容贫穷、谦卑、无助、完全信靠 神的人。因此‘贫穷的人有福了’意即:那知道自己全然无助而全心信靠 神的人有福了。

如果一个人认识他自己的无能,全心的信靠 神,在他的生命中就会出现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实际上就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他将‘远离’世物,因他知道世物本身不能给他快乐安全。同时他将完全‘依靠’ 神,因为他知道惟有 神才能给予他帮助、盼望与力量。灵里贫穷的人就是那看万事为虚空,看 神就是他的一切的人。

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以为这福份指真正物质上的贫穷是一件好事。穷苦并不是一件好事。耶稣决不会称住在贫民窟里,衣食不足,健康无保证的人为有福。耶稣所指的这一类的贫穷,乃是基督的福音要解除的目标。蒙福的贫穷乃是心灵的贫穷,这样的人知道在自己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生命所需要的资源,因而在 神里面寻求帮助与力量。

耶稣说像这样的贫穷人,是属于天国的。这是甚么原因呢?如果我们把主祷文中‘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两个祈求放在一起,我们就得到这个定义: 神的国度就是指 神旨意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那样通行的社会。这意思也就是惟有遵行 神旨意的人,才是天国的子民。当我们认清自己的全然无助、无知、无能对抗生命,而完全信靠 神的时候,我们才能够遵行 神的旨意。在信靠中时时顺服。 神的国度是虚心者的产业,因为虚心的人已经认清没有 神的时候,自己的完全无助,并已学会了信靠与顺服。

所以,第一个福份的意义是: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每日研经丛书》马太福音第五章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