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网先锋论坛寻根溯源传统灵修体系(道家精粹、佛法经典、孔孟言儒、圣经碑传、古兰圣训、宗教杂坛/谈、易道/预测/术数)圣经碑传旧约20箴言 → 《每日研经丛书(分章解经部分)》箴言第三章


  共有4193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每日研经丛书(分章解经部分)》箴言第三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亮湖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073 积分:2632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3 20:57:53
《每日研经丛书(分章解经部分)》箴言第三章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3 15:59:09 [只看该作者]

箴言第三章


哲人的妥拉(三1-4

(一)

这段经文是把其后五至十二节之训诲概括起来的导言。哲人在其中叫他的学生要听从他说的话,而且把听从带来的益处展示出来。

‘指教’(译按:见中文本小字)翻译希伯来文那个着名的字眼妥拉torah)。钦定本用那更熟悉的‘律法’翻译这个字。即使如此,我们要牢记,‘律法’在旧约决非只指法则和条规那些事情。妥拉一词,其实是指‘那引导并指示人的训诲’。因此 神的律法或妥拉,乃是祂所赐引导并指示祂子民照祂旨意和目的生活的训诲。

现在在第一、二节哲人用一种语态发言,这种语态我们可能更容易把它与 神的律法、而不是与智慧人的指教连结起来。哲人向他的学生所要求的,正是 神为祂的律法同样要求人那种整装待命、乐意的服从,而且极恰当地由诗篇作者示范出来了:

我急忙遵守你的命令
并不迟延。
(虽然)恶人的绳索缠绕我;
却没有忘记你的律法〔妥拉〕。(诗一一九60-61)

他展示听命的益处,即享有长久而又有丰富报赏的人生(关于这一点,见关于三16-18的注释──这人便为有福{\LinkToBook:TopicID=121,Name=这人便为有福!(三13-20)}),而且也是应许赐给那当遵行 神律法之人的福气:

耶和华你们 神所吩咐你们的行的,你们都要去行,使你们可以存活得福,并使你们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长久。(申五33)

那么,我们是假定哲人是假托智慧的律法教师么?当然,在申命记中告诉人,遵守律法会是‘你们……的智慧、聪明’(四6)。也有些特殊时机,哲人明确地称赞遵守律法的事(箴廿八4,9;廿九18),而且他的伦理教训大都与律法相同。那是可料想到的。然而这几节的措辞和思想,全部都熟习智慧训诲(见一8;二1;四4,10;六20,等等),而且哲人似乎非常小心,决不把他的命令与 神的认同:他总是讲到他的妥拉,而不是 神的妥拉。我们如果记得的话,就知道 神的律法乃是祂的训诲,这训诲──像智能训诲──是要教导、解释、应用、付托给百姓的(尤其是参申命记),智慧与律法常常以同样的语调发言,我们就不应希奇了。

同样似乎使我们感到希奇的是:哲人在他教导过程中简直从未提及律法。毕竟有甚么比用那神圣的‘你不可’更好的方法去加强一个教训啊!但这并不是他的风格。他最喜欢引用一句通俗的格言以确定一个教训(见一17;六27-28)。这样做有两个理由:

(甲)哲人关注实用性和道德两方面种种态度和行为,他要把一切并排在‘是智慧或是愚昧?’这问题的审察下。但有许多并不能有助于成为法律规定的对象。

(乙)无论如何,哲人是从经验的角度去研究事情,因此是比较喜欢依据那些‘老规矩’这种基础去教导,而不是按照 神的诫命。而老规矩是历世历代以来,藉着促进个人和社会好处、幸福,已证明其价值与智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时,便的确发现它们部分表现了律法。作为大体上已舍弃 神旨意为其行为指导的社会,我们慢慢认识到在那些被认为过时而被抛弃的老规矩中,有极多智慧。

(二)

第三节那些老规矩,聚集在‘忠诚(译按:中文本作“慈爱”)’和‘信实(译按:中文本作“诚实”)’这些字眼上,而由其居首。这些是旧约重大的字眼,而且常常发现它们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它们之间表明了真正而又持久的关系的必要条件sine qua non),不论在 神与人之间,或人与人之间都是如此。第一个词,(希伯来文为chesed)表示坚定不移的忠贞和不屈不挠;第二个词,表示如盘石之坚的诚实与可信赖。在应用于 神时,chesed通常译作‘坚定的爱’。它是 神盟约的爱(新约称之为‘恩惠’),本着这种恩祂决不抛弃祂的百姓,甚至和他们的罪与不忠相对时(见出卅四6-7;申七9;诗五十一1;赛五十四10)。应用于百姓时,它有时是指他们对 神响应的‘热爱’(耶二2)或‘爱’(何六4。译按:中文本作‘良善’)。但更加常见的情形是指忠诚和仁慈,他们应当表现于彼此之间,尤其是对那些没有他们那样幸福的人(诗一○九16;何四1;弥六8──另外见忠诚与信实{\LinkToBook:TopicID=167,Name=忠诚与信实}这个题目的内文)。 神已向我们显示和正向我们显示的,就是‘去照样行’作为最好的响应。第四节的主题,见美名{\LinkToBook:TopicID=163,Name=美名}这个题目的内文。

要倚靠耶和华(三5-8

这是圣经中非常丰富的经文之一,似乎把一切必须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哲人把他的手指放在属于宗教信仰本质的一点上,用明白而又浅显的措辞说:要倚靠 神。古时一位拉比描述哲人所言为‘犹太教所有基本的原则,都可以视之为枢纽的经文。’哲人所言也为基督徒所熟知和珍爱,而且已被题记在许多圣经的衬页上,并悬挂在许多家庭客厅的墙壁上作为所谓信 神一种经常的提醒。

(一)

‘要倚靠耶和华’的呼声在旧约里面已多次听见,值得注意地是在诗篇中(诗四5;卅七3-5;六十二8)。它不是向‘教外人’布道的呼声,而是对那些已经知道当信服 神是甚么意义的人所讲的。在诗篇一一五篇九至十一节,叫整个敬拜的群体,他们的众祭司和所有敬畏耶和华的人要倚靠耶和华为‘他们的帮助和他们的盾牌’。这是对‘信徒’(the faithful)的召唤,要他们过充满信心faith-full)的生活。哲人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学生属于信心的群体,并且把他的教导整个重点放在专心绝对倚靠 神的需要上,绝不依赖人自己的资源。

(二)

自恃的态度在韩里(William Ernest Henley)所写不能克胜者Invictus)诗中加以赞美:

我从那笼罩着我的黑夜,
从漆黑如北极至南极的地狱中出来,
我为我那不能被征服的灵魂
感谢不论他们是甚么的那些神明。
在环境凶残的魔掌中
我未畏缩也未大声哭号:
我的头在意外连连的棒打中
披满了鲜血,却没有屈服。
不管审判处的门是多么狭窄,
不论卷轴详列多少刑罚都无关重要,
我是我命运的主人:
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这些激动的言词,表露很强的个性,有令人钦佩之处。或许哲人发现,这儿引致我们思想的言辞更令人激动。他极可能发现比卫查理(Charles Wesley)的诗歌耶稣爱我灵的主Jesus Lover of my Saul)表达的情怀更大的困苦:

(除主)别无避难所;
无助灵魂唯靠你……

无论如何全部像在不能克胜者中的韩里一样,哲人坚强而又有勇气,他毫不妥协的面对人生一无畏缩。他也绝对清楚人都是自由而且须负责任的,他们必须自己下决心作出他们自己的决定,然后接受后果。因此他在这段经文中的忠告,不是人应放弃 神所赐的自由,并把他们对生活和对小区生活的责任推给 神。有基督徒祷告,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然而在 神旨意极需实行的不幸世界里,他却宣布放弃政治和社会的一切责任,把 神的旨意留‘在 神的手中’,哲人对这种基督徒会抱悲观的看法。按真实的意义而言,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活在自己亲手塑造的那种世界里。他不是那些无表情的神明,或时间、环境的抵押品。可是我们的哲人坚定地相信,那正是人所以不敢只依赖自己去做的原因。那责任太大了,赌注太重了,他自己单独去行的资源太有限了,除了造成失望和不幸,便无其他办法可言了。

(三)

正如我们所见的(见二9-22的注释──智慧在戒备!{\LinkToBook:TopicID=117,Name=智慧在戒备!(二9-22)}),哲人敏锐的意识到会聪明地过日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四面受敌。他友少敌多,那些人已准备一有机会就要把他打倒,把他拖下来。他的情况颇像一个骗子离开监狱,决心诚实过活,但他继续受到他从前伙伴的压力,使他回到从前的犯罪生涯;即使他抗拒,还是十分担忧会失误再被送入监狱,以致不能享受新生活的样式并充分利用。哲人视这种情形为过智慧生活的基本问题,以他看来在‘倚靠’这一点上是最重要的议题。

希伯来文‘倚靠’这个动词,有两个有关的名词,这两个名词也出现于箴言中。一个出现于智慧女士的应许:‘惟有听从我的,必安然(译按:直译作“安全”)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一33);而且又出现于三章廿三节:‘你就坦然(译按:直译作“安全”)行路,不至碰脚’。另一个出现于如下言论中:‘敬畏耶和华的,有坚强的自信(译按:这下半句,中文本作“大有倚靠”)’(十四26)。因此在这里‘倚靠’确实而又稳固的根基的问题,关于(1)一条经历人生的安全道路,尤其是和潜伏在每一步中的试探和网罗相对时(请比较6节b),以及(2)安静的自信勇敢地举步并面对人生的难题、困难、和试探,毫无惧怕,相信一切会在脚下粉碎──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情使人无须劳动医生(请比较第8节)。哲人非常确定,人倚靠自己在人生困难的事上,简直不能作为安全和自信的根基。完全倚靠 神才是秘诀。

(四)

但人对 神能完全加以倚靠么?把这个问题问得这样不合适,听起来几乎是无礼的;但它是个重要的问题,而且是以色列的哲人们自己提出的。

先祖们的信心作了毫不含混的答复:

我们的祖宗倚靠你;
他们倚靠你,你便解救他们。
他们哀求你,便蒙解救;
他们倚靠你,就不失望。(诗廿二4-5修译)

这些诗句令人忆起往昔日子那些宏伟壮丽的大事,从埃及出来,和那漫长经过旷野危险的日子,征服迦南地以及那些伟大之士师或拯救者的日子── 神从未让祂的百姓失望的日子。

这是犹太智慧教师便西拉赫(Ben Sirach)拿来作为论据的诗句,答复如下的问题:

你们敬畏耶和华的人,要倚靠祂……
想一想古时的世代并且看一看:
曾倚靠耶和华的人,有谁蒙受羞愧?
或坚持敬畏耶和华的人,有谁曾被弃绝呢?(传道经二章八节,十节)

正如我们期望于一位哲人的,他的论据是根据以往世代实际的经验,而不是根据 神本性某些神学上深奥的理由。这是与他全部的想法一致的。新约对倚靠 神的典型陈述中也援引经验,不过是一种不同的经验: 神对天空飞鸟和田野花卉的顾念和预备(太六25-34)。

 神的完全可倚靠,通过经验可靠的测验。对这一点有认识是美妙的。

……在顺境和逆境中(三9-12

哲人现在带出专心倚靠 神有两种明显差异的情况:顺境(9-10节)和逆境(11-12节)所包含的意义。顺适的时光和不顺适的时光是人生经验主要的部分。大多数人都得到他们应得之分;有些人似乎比较幸运,或是比较不幸运。但二者真正倚靠 神的测验方式不同。因为这一种情况测验似乎是完全不必要的,而另一种情况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

第九节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是教师仅有的一次劝告他的学生,要遵守有形式的敬拜行动。在以色列献初熟的果实,是与我们的收成感恩节相等的。大体而论,他较忽视的事情为甚么在这里特别提及呢?答案或许包含在它深长的意义上。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们大都是农夫,土地是 神最大的赐与,而丰富的土地出产是祂保佑并照顾他们的明证(见申八7-10;十一9-15)。 神的预备这样丰富,往往成了自满和视为当然的试探,或变成自夸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聪明,且因他们的富裕而忘记 神(见申八11-20;十一16-17)。这是耶稣所讲的比喻中那个愚昧财主所犯的错误(路十二16-21),也是我们都会犯的错误。这是献初熟果实的事这样重要的原因。就是承认一切都出于 神的慈爱和祝福。 神是他们和他们家属享受的一切美物的赐与者,他们为了感激而把初熟的果实献给 神(请比较申廿六1-11)。这样做实际上是信仰并倚靠 神的一种记号──不是在谷仓空了、焦急等候春雨降下来并使五娭成熟之时,而是在谷物收成、谷仓堆满的丰足日子。那时堆积的谷仓都料理妥当了。

教会的司库在下次传递奉献袋时,可能希望带引出一个教训。这个教训是我们应当留意的,当然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我们能藉着我们的奉献尊荣 神。但这一节里面,比为时机需要我们作出较多奉献更具彻底的挑战。它提醒我们,怎样花费我们的金钱,并怎样使用祂赐福给我们的赐产,是对我们对 神的信靠非常实际而有效的测验。贫乏的信心与计划家庭预算和预备家庭需要无关。

那些用奉献尊荣 神的人,必定会发现他们已经作了稳当的投资(第10节)。在这里先后的次序是重要的。在奉献甚么给 神时,心目中已想到第十节仓房的人,或许是要失望的。这些章节在先后固有的次序是与圣经中的教训一致的,即那些尊荣 神的人, 神必定会尊荣他们(撒上二30)。我们必须谨防把这经文了解为完全属灵的意义,彷佛它与属物质的东西无关一般(请比较该一3-11;玛三10-12)。另一方面,在关注属物质东西的地方,也不可坚持彷佛它是自动而不变的情况。有时我们可能希望它这样,但我们更加知道并非完全如此。一般原则亦适用于 神子民一部分经验,但只是一部分而已。同样的思想在新约里,把着重点放在 神为我们的需要丰盛的预备上(见林后九6-8;腓四14-19);因为尊荣 神还有比堆积的仓房与装得满满甚至将要胀裂的大桶要大得多的福气可得。

(二)

假如我们有了错误的概念,以为顺利就是有信心之人全部的故事,哲人便继续把相对的故事较黑暗的另一面:艰难与受苦(11-12节),展示出来。在天际光明时倚靠 神是一回事;在暴风鸟云满布时要倚靠 神就更加困难了。那时试探便不是像忘了 神容许我们与祂疏远那样简单;因为“为甚么”这个疑问能把信心拉至破裂。

这段经文关于这故事的这一面有三件事要说: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每日研经丛书(分章解经部分)》箴言第三章








签名